改革有风险,企业经营同样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风险。
成立20多年来,国家开发投资公司(以下简称“国投”)一直行走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。在国投董事长王会生看来,这里面有战略超前、管理有效等多方面原因,但最重要的是,国投的深化改革和依法依规始终相互促进,企业打造了符合投资控股公司管控特点的法律风险防控网。“法律就是利润,法律的价值就体现在国投13A和可持续健康发展中。”
党的十八大以来,面对新的改革发展形势,作为中央企业、作为改革试点单位,国投坚决贯彻实施中央“全面依法治国”战略部署和国资委“全面依法治企”的法治建设要求,全力推进集团法治建设各项工作,并将其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和无上光荣的历史使命,持之以恒地抓实、抓好、抓出成效。国投逐步建立起由公司总法律顾问直接领导,国投法律合规部、子公司法律事务机构、控股投资企业专、兼职法律事务管理岗组成的法治工作体系,贯通了从公司法律管理中枢到控股投资企业法律管理末梢的领导、协调、沟通和资源共享的有效渠道,不断增强法治“软实力”。
国投在新一轮国企改革实践中,将法治意识贯穿改革全过程,使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,为其他国有资本投资、运营公司提供了参考样本。
尚法兴企保健康
“对于国投而言,健康发展是最大的社会责任。而健康与否的关键,是看是否守法守规矩”。王会生说,如果国投有司训的话,一定是“健康发展,防范风险”。
王会生的这一观点,是国投从上到下的共识。法治意识,已经深入到国投的文化基因之中。比如,国投的社会责任可以概括为四句话:依法经营、诚实守信、安全环保和构建和谐。其中,依法经营放在最醒目的位置。再比如,在这一轮国企改革中,法治意识被摆在首要位置。
对此,国投总法律顾问李宝林说,改革意味着对原有机制的突破与创新,必然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法律关系的重构,但“不论怎么突破创新,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,都必须坚持法治的思维、法治的方式”。
改革启动之初,国投党组就决定,由国投法律合规部一名负责人兼任改革办负责人,深度参与公司改革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全过程。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的方案设计、文件起草,到推进重大改革举措,都要与法律合规部进行前期沟通、专项论证和节点审核,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。
改革中,国投法律合规部在完成公司章程加入党建、依法治企等相关内容的修订工作后,还负责牵头指导督促子公司和所属控股企业进行章程修订,使各项改革措施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化下来。
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,也离不开法务部门的身影。
按照规定,国投法律合规部通过参与审核公司或经营单位重要决策事项,列席董事会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、董事长办公会、总裁办公会,参与项目工作小组等方式,全程参与公司运营的重大事项。
例如,国投曾拟控股某项目,在审议此项目的总裁办公会上,法务部门提出,根据法规政策,项目所涉及的土地瑕疵大、问题多,尽管合作方表示土地问题能够解决,但涉嫌存在严重违规情形,建议公司慎重决策。最终,这个项目因法务部门行使“一票否决权”而搁置。
尊法有位防风险
在尊法守法的思想基础上,国投多年来一直重视法治体系的建设,让法治建设有人有位有为。
国投于2004年6月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,设立专职总法律顾问,并设立独立的法律事务部。
在本轮改革过程中,国投积极推行“小总部、大产业”的变革,总部部门和人数大幅削减。在此背景下,国投原有的法律事务部不仅得以整建制保留,而且增加编制,扩充职能,更名为法律合规部,依然作为国投四个独立意见职能部门之一,继续充分发挥法治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战略支撑、价值创造和风险防控作用。与部分央企改革中裁撤或削减法务机构或职能形成鲜明对比。
与此同时,国投也在探索符合新形势要求的法治体系建设。
相较于产业公司自上而下的一体化管控模式,国投作为投资控股公司,已形成“股权投资-股权管理-股权经营”的独特运作模式,业务多样、股权多元的特点十分鲜明,这也给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带来了挑战。
对此,国投副总裁阳晓辉表示,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集团总部应专注于战略管控,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,而产业运营交给下属企业。“不是管得越多越好,也不是管得越细越好,而是要力求打造一套符合投资公司特点的法律工作体系。”
按照“强事前、防事中、控事后”的法律风险管理理念,通过流程控制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、法律风险排查、重点案件督办等方法,国投搭建起一体化、全方位、无死角的交互式法律风险防控网。
在组织架构上,国投一方面按照国资委法规局和公司党组的要求,在子公司和部分重要控股企业推行总法律顾问制度,加强二、三级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和人员配备,确保基层企业的法律事务有人管。另一方面,充分发挥集团法律合规部人手相对较多、素质较高的特点,着力打造集团法律中心枢纽和专业智库,加大对二、三级企业的法律风险排查,梳理主要法律风险节点,建立健全二、三级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合规管理的基础工作,确保基层法务人员有章可循。
改革中,国投法律合规部根据各子公司法治建设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化授权,明晰了母子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责权利关系。授权的子公司须在半年内设立独立的法律事务机构,建立健全法律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流程,激发了子公司法治建设的积极性。
在全面推进授权的进程中,部分子公司法律管理体系、能力和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,初步实现了法律放管服的目标。国投法治建设改革经验得到了国资委政策法规局的高度肯定。
用法护航创价值
得益于从上到下的重视,得益于自身的不断改革调整,国投法律合规部已经成为了公司战略决策的参谋者、“法治国投”的建设者和公司合规经营的护航员。
国投法治建设的宗旨是“尚法兴企,追求卓越”,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为“以预防为主线,以控制为手段,法务融于商务,法治创造价值”的核心理念,做到了“业务发展到哪儿,法律保障就跟到哪儿”。
比如,为贯彻落实中央供给侧改革,调整优化公司业务结构,国投先后将航运板块、煤炭板块整体无偿划转给中海集团和中煤集团。划转企业涉及境外资产和上市公司,既要取得金融债权人的同意,也要满足职工安置的诉求。
为确保划转工作在短时间内依法合规完成,法律合规部派员参加项目组提供全程法律支持。在坚持合法合规的基础上,强调如何“行”、怎样“行”,为项目顺利进行发挥了重大作用。
再比如,为助力“走出去”战略实施,国投决定发行境外美元债券,法律合规部与财务部一道作为主要参与部门,为境外发债工作全程保驾护航。
本次境外发债涉及中国大陆、香港、英属维尔京群岛三地法域,需要协调国际国内多家中介机构,开展多层次、多维度尽职调查,签署二十余份法律文件。在本次境外发债临近发债路演时,网络上出现不妥言论,歪曲事实、煽动情绪的内容诋毁国投所属企业声誉。国投法律合规部第一时间与有关部门和中介机构共同剖析事件始末、审慎评估风险、制订应对预案、采取有力措施,有效控制了事态蔓延。2017年4月25日债券最终顺利首发,发行规模10亿美元,意向订单120亿美元,有效认购达78亿美元,完成了国投在国际资本市场的首秀。
再比如,针对国投主要业务的变化和市场形势的要求,法律合规部经过两年多的论证、准备和努力,于2016年获得“国投”商标在“资本投资”服务上的驰名商标。在此基础上,国投不断加大打击商标侵权的力度,有效防范和制止了一批侵犯公司商标权的违法行为,维护了公司合法权益。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法律拓展服务,为国投创造了应有的法律价值,也创出了良好的国投法律品牌。
“从国投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来看,法治与企业并不孤立,而是坚持业务导向,与业务并进,确保业务所属行业和区域法律风险点全覆盖,法务融于商务,保障支持商务是国投法治工作的生命线”,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博士后、资深律师艾静说。
在王会生看来,“法治国投不仅是央企的责任,也是国投实现战略目标和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,更是走向‘百年老店’的保证。”